网络安全-网络通信原理1
网络通信原理
协议分层
计算机网络发展
计算机的诞生
- 1946年2月14日ENIAC诞生
计算机网络的诞生
- 1969年APNET诞生
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
- 由于网络标准不一样,无法完成互联
计算机网络功能
数据通信、资源共享、增加数据可靠性、提高系统处理能力(主要功能数据通信)
什么是协议
什么是协议?
为了使数据可以在网络上从源传递到目的地,网络上所有设备需要”讲”相同的”语言”
描述网络通信”语言”规范的一组规则就是协议
例如:两个人交谈,必须使用相同的语言,如果你说汉语,他说阿拉伯语……
数据通信协议的定义
- 决定数据的格式和传输的一组规则或者一组惯例
为什么分层
网络通信的过程很复杂
- 数据以电子信号的形式穿越介质到达正确的计算机,然后转换成最初的形式,以便接收者能够阅读
- 为了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,将协议进行了分层设计,方便网络故障的定位
邮局实例(传统通信)
理解OSI模型
OSI协议模型
OSI七层模型
OSI参考模型
- 国际标准化组织(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,ISO)于1984年正式颁布开放系统互连 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,OSI) 参考模型
- 所有的软件和硬件开发都遵循统一的OSI模型
OSI七层的功能简介
层名称 | 功能 |
---|---|
应用层 | 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,比如各种应用程序,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|
表示层 | 数据的表示、安全、压缩、加密等 |
会话层 | 建立、维护、终止会话,例如断点续传 |
传输层 |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,实现了程序与程序的互连,可靠与不可靠的传输,流量控制差错校验 |
网络层 | 进行逻辑地址寻址,实现不同网络之间通信,定义了IP地址,为数据的传输选择最佳路径,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|
数据链路层 | 建立逻辑链接,进行硬件地址寻址、通过MAC地址实现数据的通信,帧包装、帧传输、帧同步,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|
物理层 | 建立、维护、断开物理连接,定义了接口及介质,实现了比特流的传输 |
理解TCP/IP模型
OSI模型与TCP/IP模型
- OSI模型,仅仅是ISO 提出的一个”参考”标准
- 实际的网络中更多使用TCP/IP 5层模型,但是实现的功能是相同的
TCP/IP协议族的组成
TCP/IP是一系列协议的集合,所以严格称呼应是TCP/IP协议族
网络层常见协议:
IP:互联网协议,定义了IP地址
ICMP:网络控制消息协议,验证和测试网络连通性
ARP:地址解析协议,将IP地址解析成MAC地址
OSPF: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,动态路由协议
传输层常见协议:
TCP:传输控制协议—安全可靠,速度慢
UDP: 用户数据报协议—不可靠,速度快
应用层常见协议:
HTTP:超文本传输协议—TCP 80端口
FTP:文件传输协议—TCP 20 和21
TFTP:简单文件传输协议—UDP 69
DHCP:动态主机配置协议—UDP 67 68
Telnet:远程管理协议—TCP 23
RDP:远程桌面协议—TCP 3389
DNS:域名解析—TCP或UDP 53
SMTP:简单邮件传输协议—TCP 25
SNMP:网络管理协议—UDP 161
各层PDU
PDU:Protocol Data Unit,协议数据单元,即协议的数据包
传输层 数据段 segment
网络层 数据包 packet
数据链路层 数据帧 frame
物理层 比特流 bit
设备与层的对应关系
数据通信流程
数据通信
所谓的设备之间的通信,指的是设备之间能够互相传输数据
产生数据
- 即数据封装,指的是数据通过应用层产生以后,发送到第一层,每经过一层都添加一个协议头部的过程
传输数据
- 即网络传输,数据在由不同的网络设备组成的互联网中传输的过程,主要是依靠交换机和路由器实现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的转发
接收数据
- 即数据解封装,指的是数据被设备通过网线接收以后形成数据帧,然后一层一层分析头部,然后传递给上一层处理,一直到应用层的过程
- 也可以说是:不断的分析并删除每层的协议头部的过程
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,一定是双向的,每个方向都分为3个阶段
- 产生数据,也称之为”数据封装”
- 传输数据,也称之为”网络传输”
- 接收数据,也称之为”数据解封装”
数据封装过程
应用层在产生数据后,从应用层到物理层,每经过一层,都会加上每一层的头部信息,传输层封装TCP头部, 网络层封装IP头部,数据链路层封装MAC头部和尾部
数据解封装过程
数据从下往上的过程,接收数据后,从物理层到应用层,每达到一层,会把相应的头部信息拆除,数据链路层拆除MAC头部和尾部,网络层拆除IP头部,传输层拆除TCP头部
物理层解析
物理层概述
物理层是TCP/IP模型的最底层
物理层为数据传输提供稳定的物理连接
物理层功能
- 定义设备的物理连接的标准和特性,比如接口形状,大小
- 定义电气特性,高低电压、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
- 构建数据通道,通过物理接口和传输介质来进行数据传输
- 物理层核心就是“信号和介质“
物理层传输介质
有线介质
- 双绞线
- 光纤
无线介质
- 微波
- 激光
- 红外线
超五类线缆
- 局域网环境,最常见线缆
- 线缆外表有清晰“米标”
- 适用于100Mbps网络
6类线缆
- 增加十字骨架,抗干扰
- 适用于1000Mbps网络
7类和8类线缆
- 7类速率10Gbps
- 8类速率40Gbps
水晶头
布线套装
光纤
- 光纤按光在其中的传输模式可分为单模和多模
单模光纤
- 可支持1G~40Gb/100Gb,距离200KM
- 适合用于长距离传输、可用于室内和室外
多模光纤
- 可支持1G~40Gb/100Gb高速网络
- 适合用于短距离传输,通常用于室内
布线套装
网线制作
制作双绞线
剥线
- 将双绞线的一端插入网线的剥线口 (末端离刀口长度约3-5厘米),握住网线缓慢旋转一圈,去掉外部的套层,可看到相互缠绕的8根芯线
- 注意:不要割断金属芯线
理线
- 将裸露的8根双绞线分开,按照标准线序捋直排列好,并用网线钳将末端剪齐,保留1.2厘米左右
排列好的每条芯线分别对应RJ-45水晶头的1-8针脚
- T568B(白橙、橙、白绿、蓝、白蓝、绿、白棕、棕)
- T568A(白绿、绿、白橙、蓝、白蓝、橙、白棕、棕)
压线头
- 将整理好的双绞线芯线平稳捏住 (末端保持整齐),插入到RJ-45水晶接头中(塑料卡扣朝下,开口朝向网线)确保8根芯线都顶到最里端的铜触片位置
压线
- 将接好线的水晶头放到网线钳的压线口内 (注意要捏住网线,往里顶紧),然后握住网线钳使劲压紧(线与线头不能有松动),以确保水晶头的铜触片嵌入双绞线的芯线
制作双绞线的另一端
- 依次剥线、理线、压线头,操作与前面一样
- 两端都压制好以后,一根网线就制作完工
测试双绞线
测试双绞线的连通性
- 将做好的双绞线两端分别插入测试仪的RJ-45接口,打开测试仪的电源开关,观察指示灯以判断网线连通性